去大公司实习还是去创业公司实习?
“毕业生、实习生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是一个初级职业发 展规划中的经典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经典而千篇一律的。 正如李开复老师所言,大公司的制度、流程、体系规范,小公司则灵活、 重任、自由,各有优势。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在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时候, 最重要的并不是企业规模,而是行业、专业、个体环境,接下来才 是规模。
暂时不谈前几项,在假设行业和专业同样的情况下,谈谈企业 规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在这里,不再跟大家讨论制度、流程、规范、体系、灵活、自由、 收入以及累或不累的问题,而是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来看一看。
时间来到你毕业三年之后,你要跳槽或者创业了。
如果此时你在大公司,夸张一点,假设你在苹果公司干到了一 个基层主管的职位。若是跳槽,没得说,只要你肯投简历,这个行 业所有的公司都会给你面试机会。
此时你若是在小公司,假设你干到了一个部门经理(其实难度 很大)的职位。若是跳槽,很抱歉,你可能会有困难。因为三年之 后这个公司可能已经倒了,也可能什么东西都没出来。
五年之后,你在苹果公司,此时就应该有猎头打电话挖你了。 而你在小公司,还是那句话,你得等到这个小公司特别厉害了才行。
十五年之后,你打算创业了。若你是苹果公司的管理层,你拉 风投相对就比较简单。若是小公司取得巨大的成功,也是有殊途同 归的可能。
于是,很多经典讨论中被忽略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大企 业带给你的职场品牌价值。
拿李开复老师来说,大家是怎么认识他的?当然是在微软、苹果、 谷歌这样的大牌企业担任要职,接下来才是现在的创新工场。
拿唐骏老师来说,若没有微软的经历,普通大众有多少会认识 他?陈天桥会请他当CEO? 又有多少人此前就知道紫金矿业的?
拿罗永浩老师来说,如果不是当年有新东方这个品牌给他光环, 今天哪来的风投做锤子?
没错。你想象一下,三五年后,是大公司的某主管更好就业, 还是小公司的某部门经理更好跳槽?
大企业的职场品牌价值,过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此外,还要考虑平台。比如说现在被神话的张小龙老师,是当 年做Foxmail 的张小龙更受风投欢迎,还是今天把微信做成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产品的张小龙更受青睐呢?如果没有腾讯这个大平台, 张小龙老师只靠自己能做出这样的成就吗?
综上,考虑到职场品牌、企业平台两大因素,我认为毕业生选 大公司,错不了。
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提起最佳雇主,那是“巨大中华”,即巨 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而现在这几个企业是什 么情况,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大概是稍逊于“BAT”(百度、阿里巴巴、 腾讯)的。
当年我的同学去华为公司面试时,华为的HR是这么说的:“你 进了华为,干上五年,你在这个行业就有立足之地了。你说你是华 为出来的,这个行业里任何一家公司,都至少会给你面试机会。” 这就是华为在当年的品牌价值,所以这位HR才有这样的自信。
我读的是一所工科学校,进入IT 行业是许多人的首选,当时提 起门户网站,不是“BAT”, 而是新浪、网易、搜狐。
我的一个师弟,在众多录用邀请函的利诱下,毅然决然地选择 了当时尚未处于垄断地位的腾讯。三四年过后,他成长为骨干,一 直在腾讯干了七年。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是想说,最大、绝大的公司不一定 是最好的选择,第一考虑的应当是最具成长力的公司,这样的公司 更有机会。
大家一定会说,我怎么知道这个公司未来会怎样啊?
在此教给大家两个方法,一个是看过往的年度业绩发展情况。 若是这个公司有前年100亿、去年130亿、今年计划200亿的业务规模,这就说明它在稳健增长的同时亦不冒进。
第二个方法也很重要,关注企业治理,在网上可以搜最佳治理 和公司名称组成的关键词,这种奖项往往意味着公司的规范程度。 虽然这种奖项多且杂,需要一些个人对评奖机构的鉴定能力,但管 理太混乱的企业,一定不会跟最佳治理沾边。
由此可见,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具有潜力且有一定规模的品牌公 司,其次是治理优秀的大公司,除非你怀揣一颗五年之内创业的心, 否则请慎重对待创业型公司。
最后还是补一句知乎的经典语录:“上北京大学还是上清华大学 这样的事情就不要苦恼了,有活儿干才是正经的。”
实习工作要做好哪些准备?
实习既为以后的求职做了重要准备,也是大多数不谙世事的学 生了解社会、降低犯错成本的最好方式。那么,实习都应该注意什 么呢?在此跟大家简单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一 、认知:实习内容尽量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如果你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岗位,有了比较 明确的职业规划,那么实习内容应尽量向其靠拢。
以我第一次的暑期实习为例。我们学校有规定的实习,也就是 学校会联系一些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实习。学校给学生找的实习单位,当然一定是与学生本身专业对口的工作。我 的专业是印刷,对口的实习工作基本上就是去印刷厂的车间熟悉各 种机器。
我当时其实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自我认知与探索,一来对于那 些机械操作,我确实不感兴趣,二来我已经找机会参观过印刷厂, 那种流水作业的单调与重复并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就想着能够自 己去找一份感兴趣的实习,但是没想到要脱离学校的实习队伍单独 去实习,还需要办理很多手续,包括家长的签字、辅导员的签字、 系主任的签字、教务处的签字……前前后后忙了将近一周才把手续 办好。
然后我联系到了在北京参加比赛时结识的一位评委老师,邮件 联系后我收到邀请去他的公司进行实习,实习期间认识了很多不同 领域的前辈,开阔了眼界,对我后面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所以我自己也很庆幸。
如果这个时候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实没有什么想法,也不知 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那就踏踏实实跟着带队老师去实习,若学校 没有安排,就自己尝试找找专业领域内的实习。实习是大学生对自 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亲身经历后方能进一步知道自己的目标职 业正确与否、理想与实际是否有差距、差距是多大、自己是否能够 接受,所以一定要重视。
不过,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明确职业规划的人并不多。我 也不例外。
其实我当时也很迷茫,于是用了一个模型来帮助我进行自我认 知,这个模型叫乔哈里窗。乔哈里资讯窗有四个象限。
别人知道
别人不知道 |
乔哈里窗模型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
A区是公开区,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人与人 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式有提高 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B区是隐秘区,即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好恶等只有自己知道,且选择 不对他人透露的事情。这个部分的规模会随着我们和他人建立的信 赖关系增长而递减。
C区是盲目区,即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有些事情我们自以为 表达得很清楚了,但别人却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D区是未知区,即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他区域有潜在影响。毕竟人 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个资讯窗是对沟通的深入剖析,其出发点是认知和了解,那 么我是不是可以延伸到自我认知,进而延伸到职业规划领域呢?
于是我邀请朋友们说出他们认为我可以从事的领域、行业,我 也写下自己认为可能做的职业,然后根据乔哈里模型进行总结。
我通过QQ 空间、微博甚至短信等渠道问了很多人,既有我身边 的大学朋友,也有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中学同学,还有我的老师和长辈。 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后,统计分类到相应区域。
以下就是最终的结果(括号中是所得票数):
别人知道
别人不知道 |
我对自己的认知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
显然A区含金量最高。因为这是一块别人认为你强,你自己有 意愿而且有信心做的职业。
我自己一共写了六个,其中有四个和别人是吻合的,所以在A 区一共填了四个:培训师、学校老师、营销策划、创业。
然后就该分析这几个方向了。四项当中,我首先排除了学校老师。 因为全国每年有大量的师范生毕业,他们毕业就业已很艰难,再加 上成为学校老师需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等级证书,高校则普 遍只招有项目能力的博士毕业生,这些硬性指标都不是轻易能达到的。第二个我排除了创业。因为我分析了自己当时的资源、人脉和 状态,都不符合创业条件。
所以剩下两个就值得我认真思考了。在大学的业余时间,我已 经在培训班讲了一年多的课,我确实很喜欢那种在台上分享、阐述 的感觉,但问题是做哪个行业的讲师。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认识了几 个职场人,和他们合作过几次,他们认为我很有营销天分,虽然当 时我对“营销”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懂,但是在查过资料后感觉很有趣, 于是成为营销策划类行业的讲师就成了我当时的初步目标。
后来,我研究微博、用微博入华艺的故事,开启了一系列的蝴 蝶效应。
然后看C 区。其实C 区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不 知道的优势,给了我足够的信心。比如“设计”“写作”这些当时 自己眼里的弱项,如今都成了我赖以为生的技能之一,这个分析对 我影响很大。
对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迷茫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模型。通 过这个模型,尝试分析出,你的A区有什么自己也愿意发挥的优势? 你的C 区有哪些可能性?你的B区有哪些藏在心底的梦想?你的D 区有哪些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潜能?或许,你会多认识自己一点点。
另外还要说明一下,当时利用乔哈里窗做了这样一番分析,虽 然不敢说自己从那时就开始对职业规划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再 也不迷茫了,但确实是打开了一个窗口,找到了一点可能性和大致 方向,至于具体到每一步怎么走,其实我也是边走边摸索,也犯过 很多错误。
二、价值:请先不要把“我要什么”挂在嘴边,先说说“我有什么”
我在一些简历中看到过这样的话:“虽然我什么都不会,但是 我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我想加入你们,快速成长,学到东西!”有 时候还会非常感人地加一句: “我可以不要钱!”似乎“不要钱” 是给企业额外的恩赐。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教你做事的时间成本不是钱?你出了差错 带来损失谁为你买单?
想来企业学东西,这当然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企业为什么 要教你?你在学校学习都要交不菲的学费,而企业却发着工资让你 来学东西,这科学吗?
企业招你,是要你来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同时给予你所需 的指导和培训,于是顺便带给你成长,而不是为了让你成长所以要 教你。况且成长本身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些如果不 弄明白,你会过得很拧巴,因为你会总觉得自己受委屈。
所以,不论是实习还是找工作,最好的准备不是简历,也不是 你有多少人脉,而是至少有一项踏踏实实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这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个,其他的都免谈。
当然了,你的专业技能不必特别厉害、不用是大神级,因为企 业也心知肚明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只是些皮毛,但你总得有个基本功, 来了能上手,前辈教你你能听懂。
三、师父: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别老盼着高人指点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武侠片里的那种场景,一个愣小子 突然机缘巧合得到能人传授,然后一朝成名,傲视天下。似乎这就 是由弱小变成强大的唯一途径。
能够遇见有阅历、有经验、有知识的名师高人的概率本身就不大, 还能够给你指点,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
凡事要靠自己去学习、摸索,别指望着有同事来你身边,像幼 儿园老师一样手把手教你,要学着“偷偷学艺”。你肯定会遇到问题, 你也肯定会寻求帮助,但要记住,对你来说你不仅仅要得到一个答案, 还要学会前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 可以是“师父”,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 知识与经验,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今同理。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小伙伴冲着一个喜欢的大咖要去一家公司, 想向高人学东西。有这种心态的人,心里会有极高的期望值,于是 迎来的可能是极大的落差。你想,大咖必然工作繁忙,哪有精力从 早到晚教你这教你那。心理落差太大的结果,要么工作没热情不积 极而被辞退,要么自己受不了直接走人,这都是不妥的。
四 、证明:不要嫌工作琐碎,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对做好,对于新人来说已经非常可贵
可能你在学校的时候叱咤风云,习惯了高姿态,于是不屑做一些小事,但不管在学校的时候如何风光,到了职场上都别以为自己 有多重要,这个社会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而且经验其实也都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学到的,如果连小事情都 做不好,当然没有办法得到其他更大的机会。
毕竟你是还未完全脱离学生气的实习生,公司不可能一开始就 让你接触核心业务。甚至可以说,公司并不指望一个实习生能够真 正创造多少价值,更多的时候,对实习生是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 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性,而这些恰恰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枯 燥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有个前辈就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当你是一个实习生的 时候,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心里其实也没有指望着你能做到多么好, 尤其是对于刚来的新人,领导就想看看能给你打多少分,然后根据 你的水平再分派其他的任务。
可能领导心里对你的期望值就是60分,但是如果你最终做到了 70分,那领导当然会感到惊喜。如果你每次都能给领导带来一点惊喜, 经常超出他的预期,那么领导会认为你是有潜力的,是可以培养的, 那对你当然也就会越来越重视。但相反,如果你每次都不及格,失 望三次之后,你就别指望领导会再交给你什么任务,也别指望能长 久干这份工作了。
五 、方向:先不要纠结你开始着手做的工作是不是和你理想中的完 全一样
年轻人入行最缺的是机会。就像一条鱼,从哪里游进大海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游进大海,至于后面你要在哪个大洋里肆意遨游,则是 后话。
前文说我想试试培训的工作,但如果以我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一张口就说我要做讲师,其他工作都不做,那HR 肯定叫我滚蛋。
所以我第一份工作的实习,是通过给老板做幻灯片切入的,通 过做幻灯片的能力先进入企业,后来才有接触各种部门以及展示能 力的机会,然后才慢慢转到了自己想做的岗位。
六 、礼仪:学点职场礼仪,这在学校学不到
不要把在学校的一些坏习惯甚至脾气带到工作环境中,你要明 白上司跟老师绝对是两种人。实习提供的是一个真正的职业环境, 会让大家开始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职场不是班级不是宿舍,你 得慢慢适应。
比如,你能用正确的称呼叫每个同事吗?不要以为叫姐叫哥就 没问题。还有,与上司的交流措辞是否得体,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待电梯、服饰着装等也要注意,不要败在这些细节上。
七、主动:要自动自发,积极主动
自动自发是一个优点,积极主动是领导赏识的态度,不要总是 被领导推着走,推久了嫌你累赘就不要你了。
1.接到任务要积极主动,不能给前辈留下你爱推脱或拖延的印 象,要是实习的时候就这样了,转正以后还得了?
2.主动去和公司里不同岗位的不同人打交道,你可以向他们咨 询、了解很多事情。主动多了解一下其他岗位,比如跟人力部聊聊 企业的招聘流程,知道发布渠道、用人周期,绝对对你有益。而且 说不定通过与他们的深度交流,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擅长与喜欢的岗 位 。
3.不会的事情主动去问,没有人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的,都是在边学边问边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若什么都闷在 心里,没有人会知道你究竟在想什么,别人也没有义务主动过来教 你什么,你自己也不会进步。当然了,不要为了问而去问,总问蠢 问题会显得廉价、愚笨。
4.主动找事情做。如果你总是等着别人来叫你,那你已经输了。 若真的实在没有事情做,就主动观察,看别人的工作是怎么做的, 多观察也会有许多收获。
5.主动反思。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挫折 感、失败感,这时不能消极,要学会反省、总结、调剂。所谓经验, 不是看你经历了什么,而是看你总结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八、角色:尝试着适应从学生角色到职场人的转换
既然角色有变,那难免会有不适应。
我第一次暑期实习的时候,我们专业的人被分到不同的企业进 行实习,于是每天晚上打开 QQ, 班级群里面的聊天,就是“抱怨专 场” 多苦、多累、多热、师父又骂人了、我们这多烂你们那多好、 感觉不会再爱这个行业了……那是大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学生 身份。
刚开始的几天,大家闹得最凶,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这 些声音越来越少。大家开始明白,学生的角色不会维持一辈子,这 些难以适应的生活,也是迟早要成为常态的,或许当它成为一个常 态的时候,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我第二次实习的时候,我记得QQ群里面一直安安静静,一个抱 怨的声音都没有。也许是社会压力的驱使,也许是大家真的长大了, 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该学会适应社会,努力提升自己。
另外,当你体会到实习的辛苦,发现那些你还没有具备的能力, 会让你更加珍惜返校以后的学习生活,感恩做学生的美好时光,也 会因此更加合理利用时间,认真对待自己余下的大学生活。
九 、反思:实习结束后,进行五方面反思
1.我在实习过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对自己未来有用的东西?这 些东西是不是还得深化?
2. 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该怎么弥补?
3. 我在实习阶段给企业做了哪些小小的贡献,这体现了我哪方 面的哪些价值?这种价值能不能继续发展、放大?
4.回学校之后该重点学些什么?
5.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个行业?
如果认为自己适合这个行业,根据前四个问题制订提升计划; 如果不适合这个行业,根据前四个问题的反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 向,以及如何开辟第二条路。
对于一直处在学校这个温室的学生来说,通过实习,可以到“社 会”这样的环境里体验一下社会人的生活,在实践中领悟理论,还 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无疑是我们日后就业的一大 筹码,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与探索,而且通过亲身经历 可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否合适,理想中的职业与实际中 的职业是否有差距。
这所有的一切是对未来就业所做的准备,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成功也属于有准备的人,实习过程中,记得有意识地对自己进一步 探索与认知,明白应该提早具备哪些知识、能力、经验,做好礼仪、 规划等多方面的准备,只有怀着这种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
祝你的实习之路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