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因为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做研究的那块料,很多人 都开始为要不要继续深造而纠结。那么,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 研究?
其实可以凭借以下三点进行判断。
一、研究即探索未知——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我以为,在衡量是否适合做研究时,我们需要关注做研究(不 仅指科研,也包括企业研发等)最重要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不确定 性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之前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测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观测的手段并 不完美(误差),作为人,我们也经常出现错误,这些体系之外的 不确定性也会使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
举一个简单的虚构例子:爱迪生想知道哪种材料适合做灯丝。 他做实验之前,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做实 验的时候,可能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他每次制作的不同材料的灯 丝粗细并不完全相同(误差,这可能导致灯丝的寿命不同),但爱 迪生没有观察到这个细节;假设灯丝是他的助手打磨出来的,助手 打磨的时候可能不小心把灯丝中间打磨出一个缺口(错误),但他 和爱迪生都没有留意。
那么,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无法重现的实验 结果,也即每天的工作中都要面对大量失败。请注意,这是探索未 知体系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研究的常态。
研究就是想在不确定的未知体系中寻找确定的结果,由于体系 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也许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二、长期专注——研究者的核心素质
研究意味着长期围绕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持续工作,通常 至少是几周到几个月,也就是几十天到几百天,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
而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甚至可能是几年,几十年。需要我们有耐心、 能坚持、保持专注。因此,在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核心素质是长期专注。
我想试着用几个生活化的例子,与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日常科研 工作类比,来解释长期专注的含义。
1.往1000个碗里倒水,倒完了再倒出去,基本不允许漏倒,一 年做30天以上。如果有一根管子忘了加液,只能祈祷手上是个短周 期的实验了。
2.每天进行3小时的重复性活动,比如整理资料,一年做到300天 以上。或者进行各种大规模筛选,比如大量重复的基因克隆操作,恐 怕每天所用的时间要6小时以上。疯狂一些的话,每天9~10小时的 工作量也有可能。在科研圈尤其是实验学科,每天10小时的工作量 一点也不夸张,甚至是非常轻松了。
这样举例后,大家是不是对于“为什么很难做到长期专注”, 就有些感受了。
进行研究工作时,我们要刻意训练自己保持长期专注的能力。 至于如何训练,我只能很遗憾地说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个 人的一点感受是,既然科研的基本模式如此(长期重复+大部分是 负面反馈),我们首先要接受现实,不宜急于求成,也不能总是幻 想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么这段时间里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
1.牢牢记住并时常反思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2.重复进行观察与实验,以消减体系外的不确定性(体系内的 不确定性是无法消减的)。
说起来都是一句话,但是做起来真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 努力。在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大家常说的“聪明”,也许并不 是一个优秀研究者的必备素质。聪明通常是指做事速度快,更有“爆发力”。聪明的人适合一些重视速度的行业,如新闻记者、辩手、 主持人;而有的行业,比如科研就更看重质量和深度,需要分析的 问题规模也更大,需要长期专注,这时短期内的做事速度并不是核 心问题。如果打个比方,聪明的人可能“短跑”会很快,但研究工 作更像是马拉松;当然,如果在马拉松式的大型项目中不仅能保持 长期专注,在关键时刻还能以百米速度冲刺的话,那就非常适合做 科研了。
另外,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以考试为主,重视短时间的思考速 度和准确性,相对忽视长期持久工作的能力。这对于选拔反应速度 快的人很好,但对选拔重视质量和深度的行业的人才,也许还存在 着一些问题。
三、还需要什么——一些也许可以锦上添花的特质
1.对探索未知的爱好。
2.对所研究领域的热爱。
3.独立自主而又兼容并包。独立判断,不受成见和他人干扰; 尊重事实,有开放的心态随时接受新的事实。
4.创造力——所思超越所学的能力。
5.善于与他人合作。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和专精领域都是有限的, 合作在大型项目中通常具有重要意义。
6.付出相当大代价的觉悟,包括而不限于物质利益和世俗享受。
7.承受大量失败还能坚持工作,有不受或少受负面情绪干扰的韧性和耐心。
小结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谈不上神圣;日常的研究工作是与未知共 舞,和失败相伴的漫长旅途,可谓步步荆棘,却也有认识真理刹那 的纯粹快乐。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通过实践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做到长期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