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是高中生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进一步可以冲向学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学渣。同时,高二也是考生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阶段,如:不完成作业、厌学、逃学、脾气暴躁、顶嘴、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等。
所以家长们和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1、什么是“高二现象”
“高二现象”是指高中生进入高二后,出现了一系列学习和行为问题。比如:不完成作业、厌学、逃学、脾气暴躁、顶嘴、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等。
对于“高二现象”,重点高中的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他说,不光高二有这种现象,初二的学生也存在这种情况。因为高一学生刚入校,对学校还不熟悉,不敢越界,不敢贸然打破规则。
到了高二,正遭遇着渐渐变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渐渐逼近的升学压力,以及越来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就冒出来了,尤其是学习成绩相对差一点的同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中学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二年级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碰到“高二现象”。
对此,曾有一位校长做过一次调查,让本校学生给自己写信。结果收到1000多封信,内容包罗万象,等于是完成一次高中生心理调查。其中,最烦恼的不是学业压力较大的高三生,而是高二生。
在教育圈里,确实有种说法,叫‘高二现象’。这次学生的心里话也验证了这种说法,所以高二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特别关心。
2、“高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高二容易迷失方向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
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1)偏科现象严重;(2)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学习成绩下降
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理上比较轻松;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
在成绩上,高二也是一个分水岭,最容易出现两级分化。一部分同学在高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高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高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逆反心理严重
高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3、为什么会有“高二现象”
为什么到了高二,学生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生理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高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还有就是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学习压力
高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高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高一知识相比,高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高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高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高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高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
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学习行为转变期
所谓转变期,我们都知道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
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对老师的依赖还是比较重。
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4、怎样判断“高二现象”
怎么判断"高二现象"的发生呢?请爸妈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步入高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2.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
高二阶段的孩子,渐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有高二学生说:“和父母聊一些话题,比如明星、电视剧,家长不仅不了解,而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如果不方便说出口的,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
据调查:
高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07%以上。其中高二尤为显著。
总结: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切不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电影等。
3.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有学生进入高二后表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家长购买的教辅书,但家长还是热衷于买各种练习题。
很多高二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如学习难度加大。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因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
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
4.你的孩子经常顶撞你吗?
伴随着高二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
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标准和评价。
调查发现:
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高二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当亲子之间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47.22%的高二学生选择“努力争辩,说服父母”;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半数以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探讨”,30%左右的家长还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这既与高二学生“自我调节”的希望相悖,也易与高二学生“努力争辩,说服父母”的方式,产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