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克方言关
很多大学生到异地求学、生活,在想要快速融入同学、学校、城市时,会碰到一个拦路虎——“方言”。尤其是对一些相隔千里求学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小社会,你可能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说普通话,因此,适当了解一些大学所在地的方言是十分有用的。要克服方言,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培养学习方言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对于学习方言也是如此。作为大一的学生,在此阶段不要故步自封,不要沾沾自喜于自身的当前成绩,要勇敢地尝试离开象牙塔的保护,去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交流,在熟悉当地方言的同时,也可以拓宽交际面,甚至找到自己梦想的领路人。
2.多与同学对话:在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中,方言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当地同学会非常乐意教你方言,并纠正你的发音和用词。无论是同班同学还是室友,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方言,学着用方言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时,能够很快缩短彼此的距离。
3.多听多说多练: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样的,你需要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来熟悉其语音特点,通过多说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多练习来掌握方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4.多渠道学习方言:观看当地方言的节目或视频可以快速提升方言水平。当地电视节目为了照顾非本地观众,播放时一般会有普通话字幕,词、调、音、意俱全,这样,收看电视节目时边听边对照边跟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二、攻克饮食关
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包括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饮食习惯、餐饮礼仪等方面。以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来说,南方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菜肴以清淡、微酸、微甜为主,偏好煮、蒸、炖等烹饪方式;北方则多以面食为主,菜肴则以重油、咸鲜为主,喜欢烧烤、炸、炒等烹饪方式。
很多新生初到异地求学,对当地的饮食习惯不太适应。曾有湖南的一位同学在上海就读,刚开学一周,就打电话回家求救:“妈!实在吃不惯,快给我寄一箱辣椒酱来!”可见不同地域饮食的差异有多大。克服饮食关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适应,保持开放心态,并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尽量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强求环境为你改变。
外地大学新生要克服饮食关,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寻找适合的饮食:如果对当地的食物实在无法适应,可以尝试在学校附近寻找自己喜欢的家乡餐馆或食堂就餐,也可以考虑网购、携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或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2.保持开放心态: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接受和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不要排斥或嘲笑当地的食物,尽量去尝试,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美味。
3.探索当地美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等查找喜欢的餐馆或小吃摊,或者参加当地的美食活动。
三、攻克贫富关/经济关
一些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会因为家庭背景、地区发展、学习机会等因素,产生一种贫富差距明显的无力感,尤其是面对来自发达省市地区的同学的时候。
贫富差距真实存在,同学们要勇于面对,不要因为经济差异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与他人比较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竞争和焦虑,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健康评价,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面对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时,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提升自己。
1.保持积极心态: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不要感到羞愧或自卑。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都不同,这是正常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2.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个人品质和努力,不论他是富裕还是贫困。不要通过财富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与来自不同财富背景的人建立友善的关系。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经历,不要害怕和他人交流。通过深入交流和相互理解可以消除贫富差异带来的隔阂。
3. 寻求资源和支持:如果自己面临经济困难,可以向学校或社会组织寻求帮助和资源。许多学校和社会机构有提供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等。
四、攻克想家关
大学新生身在异地,思念家乡是正常的情绪,逐渐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可以给自己一些调整的空间和机会,不要过于苛求自己,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支持和寻找新的乐趣,让自己渐渐适应新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应对想家情绪的建议。
1.联系亲朋:与家人和朋友经常保持联系,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社交媒体等方式与他们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让他们了解你的近况。
2.建立新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团,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减少思乡的情绪。
3.探索新环境:积极参与校园生活,探索新的环境和文化,体验新的事物,让自己融入新的生活方式,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4.寻找支持: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可以是与同学、室友或老乡会、学生组织,结识新朋友,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困惑与不解,互相支持和鼓励。
5.寻求帮助:如果你的想家情绪过于强烈、持续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业,可以考虑咨询学校的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