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无机物工业系、有机工业系、化工机械设计系3个系,并设5个实验室和矽酸盐工学、无机物工学、燃料化学工学、有机染料及中间体工学、化学生产机器及装备工学5个本科专业,以及玻璃、硫酸、食盐电解、皮革、工业分析5个专修科和化学师资班,还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生产机器及高等数学、物理、体育、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13个教研组。
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
学校开始外派留学生,培养专业人才和教师。
工业分析专修科调整去浙江大学。
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
迁址梅陇。
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学校;至此,学校历经“七校”学科整合。
学校从江湾搬迁至梅陇。
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现称生物工程)专业在学校诞生,开创了中国自己培养抗生素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早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专业。同月起,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本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同月,高等教育部实行体制改革,学校归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
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获准首次招收化工原理、抗生素制造工学等3个专业的副博士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与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及莫斯科化学机器制造学院建立对口联系,首次与国外进行校际合作。
新增电化学工艺学、稀有元素及扩散性元素、物理化学工程(内部称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艺学、石油及天然气机械、生产过程自动化(国内最早创建的自动化专业)、工业热能学9个本科专业,并新设3个专修科专业。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首次招收工农预科。
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化学、数学、辐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塑料工学、合成橡胶工学8个专业。
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成立基础部(数、理、化、电工、制图、俄文、体育等教研组集中旗下)和函授部。
在四川自贡动工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代号“652工程”)。
“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止招生
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石油化工专业试点班招生并正式开学。
学校专门成立了“728”工程科研组,主要承担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制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后运用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
化学工程研究室与自动化教研组联合组织仿制工业控制机DJS—10A,于翌年5月试制完成,定名“745机”,此为学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经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教科组批准,四川分院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
恢复招收留学生。
“四人帮”垮台,学校一边恢复招生和教学,一边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今四川轻化工大学)。
新增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
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同月,计算机中心承担上海市高校招生各类数据处理工作,直至1990年。
在应用化学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化学系,同年成立了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物理系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当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由学校牵头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请,要求由学校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反应工程研究室联手组建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于1987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并开放运行至今。
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现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17家博士后流动站之一。
化学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正式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改称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成为国家教委直属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中国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前三甲。同月,环境工程研究所与日本樱美林大学签订“中日环境共同研究实施计划”,这是学校首次与国外签订的合作科研计划。
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
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学校接受国家教委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建设。
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同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药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先后成立。
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学校与常熟市签约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
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华东理工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成立,由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共建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成立。
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和奉贤区联合共建的上海生物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学校与苏州高新区签署建设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
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ABET(工程与教育认证机构)认证。
入选国家“2011计划”。
学校携手申能集团成立国内首个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
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华理。
成立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学校与青岛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华东理工大学绿色化工与智能安全创新研究院。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和罗马尼亚锡比乌卢西恩·布拉加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这是学校在海外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首个中国与罗马尼亚共建的商学院。
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
学校与山西大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大同研究院
学校与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合作创建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学校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签约创办国内首个工程管理硕士(MEM)双学位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签约共建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