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设立了国文、英文、美术三科及附中。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此时,正值东南高师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借学敛财、携款私逃而引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学生代表两次恳请和邵力子、柏烈武、柳亚子、杨杏佛、叶楚伧等国民党要人的劝说,于右任为学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英译为TheUniversityofShanghai)。
上海大学成立。初设文学(分国文、英文两组)、美术(分图音、图工两组)两科,并设普通科;经过改制,设有社会科学院(含社会学系)、文艺院(含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开设的必修外语有四种:英、德、俄、日,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门,又附设世界语选修课。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社会学系逐渐成为学校最大的系,该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
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和附近时应里(今陕西北路恒隆广场所在地)等处民房继续办学,又添设英数高等补习科。
上海大学成立平民学校,该校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程度”为宗旨,。
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后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筹建和主办,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5月23日,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成立。9月,经上海市委批准、教育部同意,筹建中的科技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首届新生委托其他高校代培两年。
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创建,是由原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中部改建而来的中专,临时校址设在复旦中学.
上海中国画院(筹)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同年5月改为上海市美术学校。
市委批复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学校的临时校址(校舍暂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共用),同时确定正式校址放在科学卫星城嘉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地方院校,建校初期的原子能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力学系、化学冶金及物理冶金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硅酸盐化学及工学系、生物物理化学系等8个系科由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帮助创建,部分系主任曾由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
改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
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全部迁入嘉定东门新校址。
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建制,设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另设中专部,又招收预科班。
上海科技大学全部迁入嘉定城中路20号新校址。
上海工学院在闸北延长路149号成立。
经市有关部门同意,蔡万兴机器厂、长城电工仪器厂并入学校。
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
大部分预科学生并入上海市轻工业学校和上海纺织工业学校。
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市美术训练班、上海市美术学校三校并存。
油画系、雕塑系全部教师调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今上海油画雕塑院),学校重新改为中专建制的上海市美术学校。
中共上海市委批复市委教育卫生部,统一在安徽省歙县雄村、航埠、山湾3个自然村选址创办上海理工学院(对外称青年耕读学校),由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学院和上海师范学院3所地方院校负责筹建。翌年12月,上海市革委会命令停建。之后,大部分已建成的校舍连同部分固定资产均无偿赠送给当地人民公社。从上海抽调去的教职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返回原校。
生物物理化学系从天津师范学院和河北大学接收了学校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即5名越南来华留学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学习,经教育部安排,这批留学生11月离校回国。
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
学校从科技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划出,改为隶属文教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教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脱离关系。
与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在嘉定东门校址合并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
上海工学院并入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原工学院院址成为上海机械学院总部。
生物物理化学系调入上海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
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开始招收研究生。
复办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10月,市教卫办批复同意将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
学校与科技系统恢复联系。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建立。
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复旦大学分校建立。
恢复上海工学院原建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此后,工大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划归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首个博士点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更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
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海南大学等五所高等学校和筹建计量测试专科学校的通知》,其中包括批准上海市设立“上海大学”。学校由校部和五个学院组成,五个学院分别是,原复旦大学分校改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原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86年4月改为上海大学商学院);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改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985年6月改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原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以及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合并为上海大学工学院;原上海市美术学校改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在凯旋路30号的校部正式挂牌(校部后迁至新闸路1220号);同月,各学院也正式挂牌。学校重大事情由校部决定;学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对外。
固体力学获得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上海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翌年2月,受国家教委委托,招收巴基斯坦来华博士生7名。
学校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
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并成立上海大学法学院,该学院管理体制仍归上海市政法委领导。
随着占地144.645亩的梅陇校区(今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建成,上海大学商学院和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
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并举行成立大会,首任校长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学校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新上海大学成立后,原上海工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原上海科大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原上海科专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原上海大学7个校区历经变迁,保留新闸路教学点。
学校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
上海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翌年12月通过“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由此全面启动。
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上海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变更为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
举行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占地1500亩,不含待征地500亩)启用暨开学典礼。
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大学法学院改建为上海政法学院。
学校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
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签约,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被教育部评为50所“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翌年起双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
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学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
原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院址改建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浦东校院正式启用。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
学校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协议。
被列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落户上海大学。
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上海大学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
上海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大学与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就氢能源、环境技术等领域产学研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揭牌成立。
上海大学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校区签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协议。
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