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
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为中国电信工程的开端。
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
中华民国交通部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叶恭绰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学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
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叶恭绰被迫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平、沪、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
学校改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更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专任教师王芳荃带领部分学生到上海交通大学借校舍办学
交通大学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学院,成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管理系”
学校迁至湖南省湘乡县。
学校被迫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贵州省福泉市)。
中华民国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含平、唐两院)。
学校又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今属重庆市),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
原平、唐两院分离,原平院迁回北平,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下令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与唐山工学院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校长,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铁道运输专家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另设唐山学校,增设铁道电信系。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亲笔题写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大学”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同年8月,学校由府右街旧址迁往西直门外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
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领导。
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学院与北京铁道学院合并。
开始研究生教育。
开始研究生教育。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
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师资共同组建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
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铁道学院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正常教学、招生工作。
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学校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同年,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
文革结束,国务院批准学校由石家庄市转回北京,学校开始正常教学、招生工作;同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
设立研究生部。
学校建筑系复系,恢复本科招生
建筑系改学制为5年。
学校法律系复系。
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
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中国56所研究生院单位之一。
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
被设立为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同年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协议,学校实现“两部一市”共建。
由学校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
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学校获交通运输部共建支持
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