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是为“复旦”校名之始。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校舍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
复旦迁址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重新开学。
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
李登辉校长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置地,即是今天复旦校园之基础。
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徐家汇原址,称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复旦在郭任远教授建议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大学迁至徐家汇的附中继续上课。
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
留沪复旦复课。
复旦在重庆复课。
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翌年起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
中学部独立,改称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李登辉兼任校长。
复旦渝校师生回到上海。复旦生物系设立海洋学组,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学专业。
复旦恢复招收研究生。
复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生物研究所,从事医药、农业、渔业等问题的科学研究,获准从1949年开始招生。
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组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参与成立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复旦在是年8月至9月的院系大调整中,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知名教授),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
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复旦大学成为“文革”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
复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复旦大学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揭牌,系复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个院区。
入选国家支持高校创建的首批16个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之一。
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等机构发起组建“中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成立复旦大学-谷歌科技创新实验室。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
成为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9所创始高校之一。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
学校与绿地集团签约共建复旦绿地全球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创新校区。
学校与孔子学院总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倡议并发起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
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