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私立青岛大学成立
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合并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建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
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新成立了水产、地质矿产、农艺、园艺、电机工程等5个系;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
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天津市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设备并入水产系。
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
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
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重归教育部直属。
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整体迁入浮山校区,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
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
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加盟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
继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三个校区——崂山校区于正式启用。
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
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筹建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
入选“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
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我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
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盟国际南极学院。
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校。
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
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位列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加入国际海洋科普联盟。
撤销法政学院,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数量增加至19所。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四方共建”)正式启动实施。
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