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
改称“博济(PokTsai)医局”。
博济医局命名为“博济医院”。
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在广州成立广州格致书院
南华学堂改称南华医学校
格致书院改为岭南学堂,开设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
广东公医学堂成立
广东光华医学堂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
广东公医学堂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
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创办时间
国立广东大学成立
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
增设医科
“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国立广东大学。
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
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同年。其后,
国立广东大学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广东光华医科大学
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广东光华医科大学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南华医学校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
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
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
私立夏葛医学院并入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
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
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迁云南澄江
迁回粤北坪石
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设置体育系
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更名为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天文系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调至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语言系调到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
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改名为中山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
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确定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
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
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