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书院在文翁石室基础上成立,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
锦江书院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尊经书院建立。
创办时间
四川中西学堂建立。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
增设算学科(算学馆),“算学”是数、理、化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
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合并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随即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锦江书院并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堂学科分为正科三类: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经学(主要为中国哲学)、政法、文学、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为数、理、化)、工科、农科。正科三部(医科)包括医学。学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于条件限制,医科未能正式开办。此外,还有一些根据不同需求和层次设置的科类,如速成师范科、优级师范科、普通科(即预科)、测绘学堂、铁路学堂、半日学堂、附设中学堂等。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成立。
四川通省法政学堂、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分别成立。
四川通省工业学堂成立。
四川存古学堂成立。
华西协合大学(WestChinaUnionUniversity)成立。设文理两科,文科设哲学、教育、英文、西洋史学和综合文科五学系。理科设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四个系。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
华西协合大学创建医科。
四川通省法政学堂改名为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通省农政学堂改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藏文学堂改名为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通省工业学堂改名为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四川官立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存古学堂改名为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
华西协合大学建立女生学院,开内地男女合校之先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
学校将医科与牙科合并为医学院,设有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病理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卫生及公共卫生学系、口腔内外科学系等14个学系。此外,尚设有专业英文系。
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
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学校取消道科专业,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附设神道学校从大学分离出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先后迁来华西协合大学,与学校联合办学。几个大学设有文、法、理、医、农5个学院,拥有六、七十个学系,各校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史称“五大学”联合办学。
华西协合大学、中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医院”建立。
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
国立四川大学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国立四川大学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
建立精神病院。
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国立四川大学建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
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机械电机系建立。
四川大学工学院同年正式建立。
新建化学工程系。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
国立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改名华西大学。设文理医牙4个学院。
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同时将师范学院、法学院、农学院等划出。
华西大学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华西大学由综合性大学成为新型的多专业医药院校。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调并组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有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个系,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
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
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与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合并组建成都工学院。
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为新的“成都工学院”。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留泸州部分定名为“成都工学院泸州分校”。
泸州分校全部迁到成都工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
四川大学被确定为四川地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四川医学院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成都科技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成都科技大学划归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均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四川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成都科技大学相继与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行联合办学。
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开始试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年制教育。
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四川联合大学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卫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
华西医科大学通过四川省政府和卫生部进行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川大学试办研究生院。
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强强合并为新的四川大学。
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入选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四川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单位。
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
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
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四川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四川大学宜宾园区正式开园。
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四川大学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