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此项开通VIP专属功能,开通VIP后才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5+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此功能需要购买一对一填报服务后,方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9+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教育部9852111国重
  • 浙江杭州市地址:浙江杭州余杭塘路866号
  • 特殊招生:
  • 招生批次:本科普通批
  • 电话:0571-88208020

历史沿革

  • 1871年

    英国圣公会在杭州创立大方伯医院(广济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 1881年

    创建了广济医药专门学校。

  • 1912年

    厉绥之、韩清泉等于6月1日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之一。厉绥之为首任校长。

  • 1913年

    学校又增设药科,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 1914年

    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 1920年

    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 1925年6月

    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2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 1927年8月

    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 1928年9月

    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 1931年8月

    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 1932年9月

    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 1936年

    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

  • 1939年8月

    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 1941年

    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学校再迁回临海。

  • 1943年

    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

  •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 1946年

    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 1946年4月

    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 1947年

    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

  • 1947年3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

  • 1947年夏

    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 1947年11月1日

    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中国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 1949年5月3日

    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

  • 1951年

    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厉矞华、石华玉、黄鸣驹、顾学裘、王维松、高品璋、储镐,朱焱、于达望、汪良寄、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1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 1952年

    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 1952年

    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 1952年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 1952年2月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

  • 1954年2月

    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 1954年8月

    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 1955年8月

    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中国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 1958年

    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 1958年

    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 1960年

    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 1960年

    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 1960年

    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 1960年4月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 1961年

    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 1962年

    ,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 1963年9月1日

    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 1966年到1969年

    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 1968年到1976年

    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 1968年11月

    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 1969年4月

    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 1970年7月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 1970年11月

    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1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 1971年

    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 1971年1月

    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 1973年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 1973年

    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 1973年秋

    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 1976年后

    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 1977年底至1978年初

    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 1978年

    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该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 1978年

    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三个阶段体系。

  • 1978年

    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 1978年到1982年

    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1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 1980年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3年

    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 1984年1月

    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 1984年

    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 1985年8月

    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 1986年

    调整和新建12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 1986年

    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 1986年10月

    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

  • 1987年10月

    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 1987年12月8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该校12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

  • 1988年

    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该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 1989年

    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土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 1993年5月

    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 1996年

    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 1996年11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 1997年5月

    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七个重点学科。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 1998年

    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 1998年9月15日

    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 1999年2月

    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1999年7月

    组建成立医学院。

  • 2000年9月

    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 2000年10月

    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MM)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 2001年12月

    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年12月

    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 2002年12月

    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该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 2003年12月

    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 2004年11月

    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IMMUNO1OGY》上发表论文。

  • 2005年10月

    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6年7月

    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 2006年9月

    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 2009年6月12日

    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医学部,除药学院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以外,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新明确为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

  • 2012年5月6日

    浙江大学医学部广东校友联谊会在广东省口腔医院成立。78级校友、广东省口腔医院院长章锦才当选会长。

  • 2013年12月

    李晓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授。

  • 2013年12月24日

    李兰娟院士团队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9年12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综合排名位列前10

  • 2019年12月27日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在紫金港校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