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此项开通VIP专属功能,开通VIP后才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5+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此功能需要购买一对一填报服务后,方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9+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部属9852111
  • 北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 特殊招生:强基计划 高水平运动员
  • 招生批次:本科提前批,本科普通批
  • 电话:010-68932902;010-68933922

教科研优势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拥有3个“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一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及学科群。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地、历史学基地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建设概况

 

199854,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此后,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支持若干所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以期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激励更多的高校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和业绩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一个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985工程”拉开帷幕!
   
20046月,中央民族大学以其鲜明的特色优势被国家正式列入“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二期建设行列。
   
根据“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的国家“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大学行列后,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以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国家和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以学校优势特色为基础,以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原创性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的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公共管理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三个跨学科、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国家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国家985工程”建设的支持,为把中央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知识创新能力的良好治学环境正在成为现实!

 

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建设概况

 

    实施“211工程”,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为实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准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决策。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是“九五”期间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经过近十年来的建设,“211工程”犹如缕缕春风,为中央民族大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勃勃生机,全面带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学校在国内一流高校行列中的地位,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民族学科为特色,文、史、哲、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民族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已经基本形成,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211工程”的建设,中央民族大学通过突出重点,再造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鲜明的学科发展方向和若干重大研究领域,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学科群,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等交叉或新兴学科,民族类学科在全国的传统优势和前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随着学校学科建设、办学条件、育人环境和管理理念的改善,中央民族大学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上的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通过“211工程”建设,中央民族大学也积累了承当和实施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丰富经验,提高了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能力,使学校逐渐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建设中。

 

科研情况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科研机构健全,科研成果丰硕,尤其是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国内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和中心。学校现有52个研究所,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概况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艺术学科协调发展,民族类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共管理和生态学等专业有较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学校现有各类重点学科情况如下:

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培育)

1个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民族学

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11个国家民委和北京市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

6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光学、中国语言文学、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媒体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语言文学、国际汉语教学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强、国际交流广

 

拥有专职教师1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00余名,9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

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
学校已同国外6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接纳1000余名外国专家、留学生或国际友人来校交流、学习、访问,同时每年选派近百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