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 热能与动力工程
A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知识宽广、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可从事热能和动力工程、热能合理利用、节能技术 (热电厂、制冷与空调、集中供热等)系统与设备的设计、运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蒸汽轮机与热力系统、锅炉原理、热能转换与利用、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燃料与燃烧、供热工程、热工系统计算机控制、热工检测技术、节能技术、空气调节技术、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热力发电厂、制冷原理与设备、热能系统优化等。受到热工设备、热力系统以及动力机械等本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热能和动力工程、热能合理利用、节能技术 (热电厂、制冷与空调、集中供热等)系统与设备的设计、运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较强的外语听、读、写、译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具有扎实的工程热物理、机械学、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动力工程等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热工设备、热力系统以及动力机械等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既能够胜任在石油、炼油、化工、热电厂等企业从事热工设备管理及技术改造、能源利用及节能、环境保护、集中供热系统等实际工作,又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C 培养对象:本科。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D 主干学科:工程热物理、机械学。
E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外语、机械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与电子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蒸汽轮机与热力系统、锅炉原理、热能转换与利用、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燃料与燃烧、供热工程、热工系统计算机控制、热工检测技术、节能技术、空气调节技术、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热力发电厂、制冷原理与设备、热能系统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F 主要实践性教育环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金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30周。
G 主要专业实践: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燃料与燃烧、内燃机测试、制冷与空调、热泵、换热器、热工检测与仪表技术等。
H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基础而又有广泛应用的专业,本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校毕业的本科生有比较广泛的深造方向。首先可以报考 本校和其它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事节能研究、新能源开发利用、锅炉提效改造与开发、燃烧技术、电厂动力技术、空调制冷和暖通工程、换热器设计与改造、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稠油热采技术研究。其次,还可报考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化工机械工程专业及其它与热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从事与热有关的研究。
I 四年内毕业人数:59人(2003届)、57人(2004届)、88人(2005届)、90人(2006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