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时间
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联合成立“德文医学堂”
“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
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
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后被中法两国政府改建为中法国立工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
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即同济大学
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因日军飞机炸毁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学校迁回吴淞。
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1932年停办的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土木科、机械科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增设文、理等学院,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抗战爆发,迁浙江金华
迁江西赣州、吉安
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迁云南昆明
迁四川宜宾李庄
回迁上海,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
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现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现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
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
改由建工部领导
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划归高教部领导。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校停止招生。
同济大学招收的首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年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医学院。
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
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列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直管高校(副部级)。
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入选国家“111计划”。
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协议,合作共同推进17所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济大学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同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关系。
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入选国家“2011计划”。
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在知识产权学院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成为首批20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