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广大考生金榜题名
此项开通VIP专属功能,开通VIP后才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5+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此功能需要购买一对一填报服务后,方可使用!

----------------- 开通后可解锁29+专属功能 -----------------
AI填报
招生要点解析
智能选科
分数线
更多功能
教育部2111国重
  • 湖北武汉市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 特殊招生: 艺术特长生 高水平运动员
  • 招生批次:本科普通批
  • 电话:电话027-67848570 传真027-67883687

教科研优势

重点实验室

 

 
 

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原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的,于2004年9月申请并通过了科技部实验室建设立项,2005年1月通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正式进入建设期。同年5月,实验室接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对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实验室成绩。2008年1月通过了实验室建设期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教授,实验室主任为长江学者成秋明教授。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国家地球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部署和规划、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保障战略矿产资源持续供应,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科学咨询是实验室的总体建设目标。实验室在开展以下五项主要研究内容:1、深部过程与成矿背景;2、浅表层系统与资源效应;3、复杂成矿系统;4、矿产资源勘查与定量评价;5、探测、测试、信息、模拟技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设期重要研究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成矿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形成了由院士为学术顾问,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为学术带头人的国家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积极努力下,以华北克拉通、西南三江、青藏高原等为研究基地,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壳幔交换与成矿背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在大陆岩石圈深部再循环与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演化的研究内容具有国际前沿性。建设期间开展了大陆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演化研究,为成矿物质的大尺度聚散规律和成矿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特别是在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及其周边造山带的作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岩石圈减薄及其构造-岩浆-成矿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该群体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验室“重大地质突变与环境”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开展了地壳表层系统、层圈相互作用、盆山体系演化、构造与岩浆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并确认了突变事件的多阶段性;(2)滇西地区新生代伸展构造与后碰撞构造演化;(3)盆山关系及其构造动力学;(4)中生代地壳伸展跨塌过程中不同层次变形行为研究。该群体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验室“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教育部团队在国家973等项目资助下,通过开展地质成矿理论、非线性-复杂性理论、地球探测与空间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斑岩铜钼矿矿床成因、金矿矿集区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矿规律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线性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新理论、新方法技术。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深部矿产资源(包括危机矿山)预测实践并在胶东地区、西南三江、青藏高原等地区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效。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公认,国际上推进了包括多重分形在内的非线性理论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建立了有效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法体系,成秋明教授2008年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最高终身奖-克伦宾奖章。

     本实验室由50名中青年固定研究人员和60名流动人员组成。建设期内新增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2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使得实验室现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位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年学者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承担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编委和学术会议组织等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国际学会副主席2人。培养的研究生已有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自2005年以来,实验室审批了五批开放课题,聚集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室工作。实验室积极举办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如第8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和第12届国际数学地质大会等均首次在我国举行。

2、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生物学是在21世纪三大热点学科——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致力于从地质时空尺度重新审视生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

围绕地球生物学的这一科学核心,依据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的时间分辨率(106~104年,104~102年,102~100年),实验室形成了重大地质突变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新生代以来环境事件的生态响应与反馈、当代人类活动的地质过程与生物―环境效应等三个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方向。按照“以古示今”的原则,研究地质过程与当代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构建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关系的前沿研究领域开展科学探索,以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并为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物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定位: 实验室以地质过程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内容,侧重地质微生物和水环境;定位于基础研究,并适度向应用基础研究延伸。

学术积淀: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国内地球生物学中的生物地质和地质微生物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在Nature, Science, PNAS, Geology, EPSL, ES&T等自然科学和地学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已经在地球生物学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人才资源:院士1人、“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等。

关键科学问题:以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为关键科学问题。以地质微生物及其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集中优势力量,力图近期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以地史重大生物与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地史时期生命―环境过程和作用机制;(2)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气候事件与生态变化间的激励和反馈;(3)以工业革命以来异常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岩―生相互作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实验室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学科格局、扎实雄厚的研究基础、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开放流动的科研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紧紧围绕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其建设成为开放流动的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科学研究中心,对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

 

 
 
 
实验室名称 类 别 负责人 成立时间 依托单位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重点 胡光道 1994 资源学院
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吴信才 2000 信息工程学院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科技部 王焰新 2005 应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唐辉明 2006 工程学院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侯书恩 2007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 姚书振 2007 资源学院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 唐辉明 2008 工程学院、地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中心 国土资源部 杨力行 2012 公共管理学院

 

 
 
 
实验室名称 类 别 负责人 成立时间 依托单位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成金华

2002

经济管理学院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

湖北省重点

姚书振

2003

资源学院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中心

冯 岩

2006

环境学院

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中心

曾立波(武大)

2006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湖北省湖泊湿地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

李伟(植物所)

2008

环境学院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省教育厅

郝 翔

 2010

艺术与传媒学院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

丁振国

 2011

高等教育研究所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学
岩土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安全技术及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湖北省特色学科 水文学及水资源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湖北省优势学科 地质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人才强校的规律和方法,优先谋划人才工作、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分类指导、重在建设”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腾飞计划”,与已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构建成了层次递进、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提出了“353”十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积极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按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

  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教师和专业技术技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71.4%,教师的学历状况进一步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84%,其中具有博士学历者达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