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Buffington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Anglo-ChineseCollege,1882年创办)。
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创办时间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东吴大学(SoochowUniversity)建立,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UniversityinChina”名称注册。
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建立。
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建立。
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首次授予首届毕业生沈伯甫学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
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University”。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20世纪20年代以前,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化学、生物学及文科专业,是中国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
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东吴大学法科在上海创办,后名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惟一系统地讲授英美法的学院,为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
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
东吴法科开始开设一年期的研究院课程,遂使东吴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学。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1929年学校校政部会议通过第60议案,接受当时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墨宝。
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謇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
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先后改为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
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
苏州市财经学校(1964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医学院举办八十年校庆。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继而改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第一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学校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苏州大学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
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
学校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
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入选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2011计划“)。
学校和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合作建立隶属于苏州大学的校级研究机构“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资源中心。
苏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
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
苏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NatureIndex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苏州大学排名大陆高校首位、中国高校第3位。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
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签署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协议。
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传媒学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天赐庄校区举行。
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同月,苏州大学获“国家版权局国际版共建权人才培训基地“授牌。
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签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月,苏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师范学院”揭牌。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开工仪式在吴江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