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建立创建圣约翰书院。
文恒理创办虹口同仁医院医学班。
圣约翰书院改组为圣约翰学校,设置医科、文科、理科,学制先后改为四年。文恒理为医科主任。
马相伯在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下创办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专业。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圣约翰学校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先后成立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农学院。
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
设文、理两科。
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安当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震旦学院改名为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
设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和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制七年。
博物医药科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中华德医学会会员沈云扉创意开办同德医学专门学校。设医疗专业专科,学制五年。它是由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
于青岛路开设附属医院。
震旦大学院改为震旦大学。震旦大学将医科改为医学院。增设牙医系,学制四年。
受江苏高等法院之委托,附设法医讲习所,学制一年,举办了一期。
设医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
学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医学院,学制改为六年。
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增设文学院。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立。教学医院为同仁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仁济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宏仁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牙医学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
因国家急需口腔医务人员,牙医学院学制从六年改为四年。
牙医学院复称牙医学系。
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
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及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慈护校与仁济护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
宏仁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成立基础医学部、医疗系和口腔系。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划归二医附属医院。宏仁医院改组为胸科医院,划归市卫生局。
二医护校下放,由广慈医院领导,更名为广慈医院护士学校。
国家实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医学院成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关子展任党委书记。同年,新华医院建立,规划为附属医院,作为儿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护士学校划归新华医院领导,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士学校”。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校夜大学、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相继成立。卫生部批准儿科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归还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
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分为一、二两个部,一部设在广慈医院,二部设在仁济医院。
上海医学专科学校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
新华医院小儿科被命名为新华儿童医院。
第九人民医院重新划归二医为附属医院,作为口腔系教学基地。
学校受市卫生局委托在嘉定县开办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至1972年撤销)。
开始举办医科二年制试点班,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二医在皖南绩溪县、宁国县建成后方瑞金医院、后方古田医院。
正式招收医科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学校开设法语培训班。
恢复研究生教育。
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学生入学。
全国恢复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
上海第二医学院卫校撤销,校舍移交嘉定县,原该校药剂专业并入新华卫生学校。
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别成立。
恢复“医学法语”专业,学制六年。
夜大学恢复招生,开设五年制临床专业。
上海第二医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免疫遗传学研究合作中心。
新华卫生学校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并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部批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6个博士点、21个硕士点。
医学、儿科、口腔三个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立医学系三部。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
与上海科技大学合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在宝钢医院成立医学系四部。
上海第二医学院编写的《医德学概论》经卫生部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国内第一本医学职业道德专著。
二医成立检验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
两院合并,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后方医院。
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高级医师进修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建立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上海第二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二医大医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分别成立。
卫生部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成立高级护理系,增设高级护理专业,学制五年。
建立社会科学系。
首次招收医学临床博士生。
成立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学校设置成人教育处,撤销原教务处下属业余教育科建制。
后方医院无偿移交当地政府使用。
建立卫生管理专业。
建立“全国医学法语培训中心”。
上海血液研究所、二医大口腔医学院分别成立。
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试办七年制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
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分别成立。
成立社会科学部和卫生管理系,撤销原社会科学系。
设置医学营养专业,学制五年。
免疫研究所更名为“上海市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
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
与复旦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学生。
先后成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纺织局第一、二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市医学检验中心,市儿童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1所教学医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卫校、瑞金医院护校及九院护校合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
成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法合作建设的卫生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法语培训中心在学校成立。
上海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市激光医学研究所成立。
开始招收外国博士研究生。
上海市高教局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二医大成立。
上海市高级护理中心在瑞金医院成立
中国国内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二医大生物力学研究室、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
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大为自行审定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本校申请进入“211工程”进行了部分预审,同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
成人教育学院成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列为新华医院分支机构。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
嘉定卫校建制归并上海二医大卫校。
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小儿血液肿瘤研究中心及二医大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中心”相继成立。瑞金医院与卢湾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政医院合作合并正式启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成立。这是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建医学内植物工程联合研究所。
上海市精神卫生院中心与二医大实行强强联合,共建精神卫生临床医学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二医护理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
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二医大联合成立“健康科学中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创外科中心成立。
中法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蒙纳士大学合作成立中澳卫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芬兰北中部综合大学在芬兰科科拉市联合创立“中芬医学教育中心”。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成立。
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二医大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成立。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学院—上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市教委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重领导。同年,附属宝钢医院改名为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上海交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上,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将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
医学院“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接受并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式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分别成立。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开业。
首次在学生中尝试中国国内外联合培养“MD+PhD”双学位研究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在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苏州九龙医院共同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九龙医院正式纳入上海交大医学院管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
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面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和上海市卫生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次允许文史类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报考医学博士,打破了以往只有理工科类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报名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并落户于附属瑞金医院;法兰西公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